最高法:擅自变更农用地用途 法院依法判令解除合同

❤

农村土地对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。今天,最高人民法院发布10件依法保护农用地的典型案例,相关负责人表示,法院充分保障农民和农业经营主体在农用地上依法享有的财产权益。对擅自变更农用地用途或闲置撂荒农用地的合同,人民法院依法判令解除,使农用地及时恢复农业用途,便于合理开发利用。

最高法:擅自变更农用地用途 法院依法判令解除合同
(图侵删)

最高人民法院介绍,实践中,对于农用地权利因各种方式转让、流转后导致的土地荒芜、地力减损甚至土地被污损破坏等情形,人民法院坚决予以制止和否定。

依法成立的土地承包合同、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对合同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,各方均应依约履行。承租人擅自变更土地用途,将约定用于农业种植的租赁土地用于非农业经营建设,或者闲置农用地导致土地撂荒,既违反合同约定,也违反法律规定。人民法院依法判令解除,解除后相应地停止履行、恢复原状。

今天发布的一起典型案例中,针对土地已被撂荒且承租人无力继续经营的情况,人民法院充分运用调解方式,引导当事人就尽快归还土地、处理地上附着物、采取可行方式抵偿租金、土地复垦复耕等达成一致,最快速度推进农用地保护和利用,最大程度减少各方损失。

基层组织无权擅自改变土地性质和用途

在发展农村经济中,发包土地、收取土地承包金是提高村集体收入,发展农村经济最常见的方式之一。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迅速发展,一些地方的农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,引进社会资本,以土地流转、租赁等方式开展多种经营。但由于法律意识不强,一些村民委员会、村民小组等基层组织为收取高额流转费,不按照土地管理法规的规定进行土地发包,随意变更土地用途、毁坏农用地等现象时有发生。涉案土地大多以苗木移栽、农业养殖等“合法”名义签订土地流转协议,但实际多用于非法采石、采矿、采土、办企业、建厂房等非农用途。

如案例一梁某东等人非法占用农用地案,三名村民小组组长为增加集体收入,违法将耕地发包给另一名被告人挖塘养鱼,破坏基本农田50余亩,毁坏全部农业设施,被依法判处刑罚,教训不可谓不惨重。本案对村民委员会、村民小组等基层组织及其负责人具有很强的教育和警示意义,土地发包要依法,破坏耕地要担责,希望村委会和村小组及其负责人,要增强法律意识,切实担起农用地保护的主体责任。(总台央视记者 张赛 高博远)

河南省温县发布大风蓝色预警_8

警惕“下开水”!浙江8月高温日数破纪录 北部地区午后或现暴雨

数字技术助力果品高质量发展 满足百姓个性化营养健康消费需求

湖南一男子走应急车道还发朋友圈炫耀!交警顺着网线找来了

浙江省温州市发布暴雨黄色预警_2

第五届粤港澳自然教育讲坛在惠州举办,共话生态文明建设美好未来

满满科技感 来“沉浸式”欣赏这场艺术生的毕业设计展

贵州省平塘县发布大风蓝色预警

北京城市图书馆开馆一周年 解锁“阅读+博物馆”新场景

周星驰COS哪吒:一场中国电影人的“精神接力”

一站式体验“上天入海”新玩法!打开三亚旅游“盲盒”

强化反不正当竞争见成效 市场监管总局上半年立案1.29万件

最高法:擅自变更农用地用途 法院依法判令解除合同的相关内容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婉约网络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

取消
微信二维码
微信二维码
支付宝二维码